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都市信息 >> 内容

3000多人得到救助 一份“救命文档”写下的民间诗史

时间:2021/7/28 6:08:51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7月20日下午4点,郑州东方嘉禾影城正在播放影片的放映厅突然停电,影城经理杨震向观众许诺,下次再来,电影票依然有效。然后他下班,准备搭乘地铁赶回家。

  此时,正在河南老家过暑假的大学生Manto忍受着刚拔完牙的疼痛,决定晚上早点睡觉。

  大约也在同一时间,25岁的李英豪从公司所在的20楼下来,站在大厦门口犹豫,开车回家还是在公司留宿。他最终蹚水来到停车场,把车开上马路,“路面积水已经没过脚背”。

  那时候,他们都无法预知,接下来的那段人生经历将会被录入一份《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中,成为一个条目,被翻阅数百万次。

  1

  雨越下越大。

  根据气象部门的报告,20日下午4点到5点,郑州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毫米。

  水涌上街头,涌进隧道、地铁线路、地下停车场……无数人和车辆被困在水中。

  Manto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被困者发布的求救信息。“有人在车上,车外面有泥石流,还有人在洪水中抱着树……”她回忆,自己当时想做点事,为家乡出力,于是她打开腾讯文档,建立了一个“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文件。接着,她组建了一个拥有32名成员的“河南远程救援小分队”微信群,有人搜集、整理网络求救信息,有人筛查、核实条目,有人专门负责这个微信群的运转和管理。

  Manto标好“求救人员信息”和“救援人员信息”的条目,将文档发到微信群里,启用“开放编辑”功能,意味着任何收到它的人,都能同时修改和增减信息

  这份文档很快被微信群成员转出,经过他们的朋友、同学、家人……传递的范围越来越广,里面的信息越来越详尽。后来,它被人们称为“救命文档”。

  杨震不知道自己被写进了那份文档。

  回家路上,他在关虎屯地铁站被困了2个小时,决定返回电影院。临行前他向同样被困在地铁站的人们要了电话号码,“如果我那里能落脚,你们就来找我”。

  蹚水回到电影院后,47岁的杨震爬上14楼,发现电力恢复了,他如约拨出“来我这里”的电话,又从办公室找出6个插排、5只壶,给即将赶来歇脚的人们提供电力和热水。

  电影院有制作好的爆米花,杨震把价格从每桶35元降至25元——这是他权衡后作出的决定,“不能免费,毕竟是公家的”。

  不知是谁,把这家电影院可以避险、落脚的信息写进了那份“救命文档”。

  在距离电影院13公里的陇海高架桥上,困在汽车里的李英豪饿了。前方路段积水严重,高架桥上的车辆不敢行进下桥,就地停车避险。

  晚上快9点的时候,李英豪住在附近的两个朋友,蹚过积水,爬上高架桥,给他送来面包、火腿和饮用水。

  “我饿了,那大家肯定都饿了。”李英豪回忆,自己啃了一块面包,想把富余的食物送给陇海高架桥上的其他人。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简单的信息:陇海高架,黑色奥迪一直开着双闪,有干粮物资,可提供食用,孩子老人优先。

  这条信息被他的亲友们转发多次,不知道又被哪位好心人转发了微博,最后,它又被写进“救命文档”里。

  文档持续更新,每一条信息都代表着陷入险境的个体。一位已经破水、即将分娩的孕妇信息被填进文档。被Manto创建3个小时后,它已经充满了“被困”“失联”“无吃无喝”“手机即将没电”“水已经到胸了”等信息

  李英豪的车门不断被敲开,10多个人来找他“借粮”。一位中年男性,只带了一把雨伞,上衣全湿透了。

  杨震的电影院,这天晚上容纳了上千人。有附近小区停水、断电的居民,也有来郑州出差的旅客。9个放映厅的998个座位都满了,休息大厅的沙发也睡满了人。

  从当时有人拍下的视频中看,多数人在电影院睡了个好觉。男女按区域分开休息,有穿着短裤的男人四仰八叉地倒在放映厅的皮质座椅上,也有女人自带塑料垫,睡在银幕前的地板上。这一晚,电影院服务台,电热水壶的沸腾声几乎没有停过,杨震忙着烧水、巡逻、维持电影院的基本秩序——室内不许抽烟。

  2

  随着时间推移,那份“救命文档”,多了不少新的“标记”。

  被标记为“紧急”的条目,往往意味着格外特殊的险境。

  市民朱晓东几乎一直攥着手机,拨打各种抢险、急救电话,他的姑姑和妻子困在一座立交桥下。朱晓东的姑姑是白血病患者,在天津结束化疗后,向医院申请一周“假期”,回郑州与亲人团聚。大雨绊住她回家的脚步,她手臂还插着输液用的滞留导管,待在狭小的车厢里。车子的油量即将耗尽,手机也快没电了。

  “她还一直在说鼓励我们的话。”朱晓东回忆,在他妻子和姑姑被困处,雨水积成黄色的泥河,低洼处有车辆几乎完全浸入水中,还有辆车漂在水面上。

  朱晓东的求救信息被人写进了“救命文档”,第二天凌晨4点,他陆续收到回电。电话里的陌生人表示,会想方设法帮他找到家人。

  那份文档里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就是 “被困”和“失联”。当代社会生活依赖移动通信,但暴雨摧毁了“网络信号”,在一辆被困公交车上,50多位乘客看着积水慢慢上涨,把手机举到空中,发短信求助。

  在郑州京广路高架桥上,一名婴儿饿了10个小时,等不到热水冲泡奶粉。一对老夫妇90多岁了,住在一楼,积水漫进家里,没过脚面,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太太,不得不找人背着,去二楼邻居家暂住。

  7月21日,天亮了,“救命文档”的信息更多了。有人尝试标注城市里每一处漏电、塌方的位置,有志愿者挨个拨打文档里的电话号码,询问救援进展。避险场所越来越多,有医生组织线上问诊群,帮孕妇在家生产。由于访问量变大,有人在表格旁用大字标注,“别乱搞文件”。

  “成功救援”的条目也越来越多,不同颜色的文本和格子堆积在一起,有人核实已被成功救援的信息,就用删除线划掉。

  21日早上8点10分,“救命文档”有254人同时在线填写信息。9分钟后,同时在线编辑的人数达到上限,但查看文档不受限制。

  在深圳,这条信息引起了文档软件开发者的注意。有程序员从睡梦中被叫醒,有人不得不在高速路紧急停车,操作笔记本电脑,对文档进行“技术守护”。

  一位刚入职腾讯文档的河南籍姑娘,主动提出要通宵守在电脑前,维护那份“救命文档”。她关心每一条求助信息旁新增“成功获救”的备注。她和约30位同事一起更改配置,30分钟内,把在线编辑人数提升了2倍。

  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在“救命文档”里毛遂自荐。有位志愿者主动请缨,填的优势是“身高1.96米”。有人正在新疆出差,看到家乡遭暴雨侵袭,在无人区寻找移动网络信号,试着提供帮助。

  能提供水和电的避险场所,会被优先考虑。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家社区超市把展示家电样品、给冷柜供电的所有插排都腾出来,免费提供给市民。饮用水也是刚需,这家超市的仓库在5楼,由于暴雨,电梯停运,工作人员爬楼梯,把一箱箱水搬到一楼售卖。附近有居民端着自家脸盆,到超市的洗手间接自来水。超市门口还贴出告示,免费提供女性用品。

  令人忧心的是,“救命文档”开始出现郑州以外的求助信息。后来,大量农村地区被证实遭遇了比郑州更艰难的情况。

  距离郑州约100公里的新乡卫辉,在21日下午5点40分,遭遇洪水。黄褐色的水流突袭卫河两岸30多个村庄,文档出现好几条村民的求助,“几乎全村都泡在水里,大家在屋顶又哭又喊”。巩义的多个村镇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国道断了,有村民目睹自家窑洞被山上冲下来的泥浆掩埋。

  农民李老汉的家在新乡市封丘县清河村,暴雨让河堤面临溃坝风险,但他不愿转移,坚持留在村里,24小时巡堤抢险。

  他在村子里长大,没见过那样的雨和洪水,凭着本能保护家园。巡堤排险没有人员分工,谁还有力气,就扛着沙袋上。村里的娃娃冲上堤想帮忙,李老汉把他们劝回去。

  这个村子,后来也出现在“救命文档”中。

  在某种意义上,这份文档写下的是一场民间自救的史诗,也是无名氏的传记。被录入的信息大多没有姓名,只有地点、联系方式、即时状态、救援方式等。

  一对经营吊装公司的夫妻,发朋友圈要开吊车救援,半小时内接到几千个来电。他们在雨中、水中奔波了两天两夜,运输抽水设备、发电机,却始终不愿透露姓名,“叫我们普通市民就可以了”。

  许多受助的求救者,并不知道“救命文档”的存在。一个女孩曾在小区的业主群发布求助帖,后来她又发信息,表示家人已经脱险。在依然接到五六十个好心人的电话后,她很好奇:“你们是在哪里看到我的信息?”

  3

  如果肯花时间浏览“救命文档”,你会发现,它每时每刻都有新变化。21日下午6点创建的“待产孕妇生产指南”,到了22日,已被删除。新增的“漏电塌方绕行地区”,经纬度已经细致到小数点后6位。这份文档的内容随着暴雨灾情的进程而改变。

  有人开始关心,编纂“救命文档”的人是谁。

  最受关注的是创建者Manto。7月21日深夜,寻找文档创建者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有网友留言,“Manto,听到请回答”。

  与此同时,60个被洪水困住的人,正坐着大巴车,到鸿雁小学暂住一晚。保安给他们分发纸箱,剪开后铺在教室地板上,熬到天亮。

  60人中,装备最齐全的是8个农民工,他们随身带了被褥。因为他们所在的工地被淹,准备回老家,汽车在积水中熄火,派出所安置他们到小学教室暂住。这所学校后来被写进“救命文档”里。

  这份文档里的求助者,并非都能等到救援。

  一个来自驻马店的建筑工人,在郑州工地上为每栋27层楼高的住宅小区奋斗了两年。因为大雨,楼房即将封顶时,他和100多名工友一起被困在工地边临时搭建的两层活动板房里,没水没电。在一片黑暗中,他已经感受不到时间流逝,“可能(被)困了30多小时,也可能已经过去3天。”他回忆,自己最后冒险蹚水离开活动板房。

  还有一家养老院,曾发布求助称,最高水位达到80厘米,有20位吸氧和排痰的老人急需用电。可当记者联系时,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大爷似乎对救援队和物资一点儿也不在意,只是抱怨,“他们(志愿者)只是打电话问而已,没有真正过来(探望)的人。”

  但编纂文档的人没有放弃。一名全程参与信息录入与修订的大学生回忆,过去50多个小时,他拨打了超过600通电话,新增70多个群聊,手机欠费4次。

  备受关注的Manto被找到了,她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李睿。创建文档后,她奋战到半夜3点。她把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求职群里认识的同学都拉进这次行动中。对于不在郑州的人来说,这已经是很有效“救灾”方式。李睿回忆,越来越多不认识的“哥哥姐姐”加入,用他们的专长不断更新、优化表格页面。

  微小的情绪在这里得到排解和重视。郑州东站一位滞留旅客,在文档最下方写了一段表达负面情绪的话,被网友看见了,就在他的留言附近,写满“加油”,并涂上粉红色的色块。

  如果他再仔细翻阅文档,会看到距离自己300米外,一家素食餐馆,欢迎滞留郑州东站的旅客前往暂歇,并提供免费午餐、晚餐。

  这家素食餐馆的厨师,在7月22日中午把白菜、粉条、香菇、木耳炖成一大锅,做成十几名滞留旅客的午餐。晚上,他又准备了足够150人吃的100份饭菜,交给河南百城先达通用航空公司,用直升机空投到有被困群众的樱桃沟。

  仅22日一天,那架直升机起飞41次,把22名患者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转运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年纪最小的刚刚出生42天。回程时,直升机捎上热菜热汤,带给阜外医院的医护人员。

  当天的最后一趟航程是飞往樱桃沟景区。工作人员把药品、方便面、矿泉水和盒饭塞满直升机机舱,投送到樱桃沟小学。当时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樱桃沟景区的真实情况——山路塌方,地处偏远,汽车难以抵达,通信网络中断。

  如今,“救命文档”里的许多人已经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杨震所在的电影院重新开始排片,李英豪回公司上班了,郑州东站附近的素食餐馆恢复正常营业——“救命文档”部分完成了它被寄予的期待,3000多人因它的存在得到救助。

  然而,它也给最初的创建者留下深深遗憾。Manto说,她曾注意到,文档曾录入两位独居老人被困的信息。但后来她听说,其中一位实在找不到了。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