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收藏 >> 内容

杨廷泽:行止有法尚高古,心若无羁自空灵

时间:2021/10/4 10:54:52 点击:

——新文艺群体书法家杨廷泽先生访谈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首席记者 王瀚琳 杨廷泽出身于书香门第,姊妹五人。其曾祖杨子美是晚清秀才,学识渊博,德隆望尊,开馆授学,调解乡里,亦写得一手好字,倍受乡邻爱戴,亲手雕刻的龙戏珠砚台现已成为家族代代相传的至宝。其父亲杨立济是享誉一方的书法名家,1989年书丹的《重修函谷关名胜碑记》,至今端坐于灵宝市函谷关碑林。杨廷泽回忆道:“自打记事起,便时常看父亲写字,坐在院子里(农村)用树枝在地上画,在田间地头写,浇过水的地恰是如锥画沙石的感觉。五六岁时便能帮父亲展纸研墨,耳濡目染,渐渐掌握了执笔姿势和基本笔画。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书法课无字帖可学,学校便请父亲给不同年级每人写一页,学生照着父亲写得范本描红。”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杨廷泽十一二岁就能帮左邻右舍写春联。80年代初,他还曾冒着风雪在灵宝街上摆摊卖春联。每忆及此,杨先生不禁感慨万千。正是这些从小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更坚定了他在书法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决心。

图:著名书法家杨廷泽

    苏轼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书法创作也是这个道理,法度化于心,运笔才能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着纪检干部和书法家双重身份的杨廷泽,对“法度”的拿捏自然恰到好处,其楷书中正平和,法度森严,其行草运笔空灵,潇洒自如,臻于化境。此种境界,既源于自小耳濡目染的家学渊源,更源于数十年的澄怀静修。

    如果说父亲引领他走上了书法艺术道路,那么,恩师杨望尼则提携他登堂入室,徜徉于书法艺术的宫殿。杨望尼,又名杨宗颜,是民国草书大家于右任先生的得意弟子。早在民国时期,杨望尼先生就已经蜚声书坛,王朝宾教授在《民国书法》一书中将他与张大千、瞿秋白、沙孟海等大师并列。其晚年所撰《书法漫谈》系列文章,被誉为当代“小《书谱》”。杨望尼先生还是一位侠肝义胆之人,于乡里颇多义举。最为传颂的是,1932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杨望尼先生不惜卖掉珍藏多年的古画和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赈济百姓。杨望尼先生的书法造诣和人品道德,对少年杨廷泽产生了深深地影响。

    说起与恩师杨望尼先生的缘分,杨廷泽津津乐道。“那是1975年,新宪法颁布不久,沁阳县崇义公社请我父亲去公社大院的临街围墙上抄写宪法。父亲在白石灰墙上打上格,然后站在凳子上一笔一画,楷书,往墙上写。杨望尼家就住在崇义镇上,他每天都搬个凳子坐在后面看我父亲写字,不说话。一连看了三天,直到第四天下午才与我父亲搭话。只一席交谈,两位书法爱好者便成为至交。后来,我父亲给望尼先生送了些宣纸,望尼先生回赠了自己的草书诗集、画集《竹兰图》,和《书法漫谈》(这是1977年写的第一稿,《书法导报》上刊登的是1979年再抄稿)。我也借此机缘,拜杨望尼为师,奠定了我魏碑功底。”

图:杨廷泽书法

    杨先生八十年代中期参加中原书画社书法函授学习,系统地学习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参加工作后,为了进一步提升书法造诣,工作之余寻访名师,先后得到河南省省直书协主席徐荣双,中国书法家书会协顾问权希军等前辈艺术家的亲点面授。学书几十载他感悟到:“极虑专精之思,池墨砚穿之功,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之境,方达善书之志也。学习书法想要有所为,必须极虑专精深入思考探讨书法之奥妙,克服自以为是,虔诚地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不能盲目地写,有人说‘每天写五千字,长年如此’,不知向谁学,学什么,我只能说其精神可嘉,其最多是个书匠而已。只思不写,不下池墨砚穿之功也只能是嘴上功夫,成不了书法家,即便是书法评论家、理论家也得提笔实践。只有思考加勤练,才能不断进步,有所建树。”

    师古不泥古  创新须遵法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经过无数代人的研习创造才得以健康发展。书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杨廷泽谈得很透彻。“首先书法要师古但不泥古。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也认为:‘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清代书法家秦祖甚至直言‘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可见学习书法必须师法古人,否则如在漆黑的夜里行走,摸不着方向。”

    其次,他认为书法要想发展则必须要变化和创新。杨先生解析道:“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运动中才得以发展,书法亦然,这也是书法艺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如果没有发展、变化和创新,在书法领域哪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斑驳陆离、异彩纷呈的众多书体、流派呢?关于书法的创新,王献之在小时候就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不仅认为法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且古法往往有局限性,所以后人应加以变通,而不应拘于常规;他还劝他父亲改变书体。唐虞世南更从军事上的用兵布局的多变来比喻写字应该多变。他在《笔髓论》中说:‘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虞世南认为书法既反映作者的性情和自然的变化,那么书法的变化就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

    第三,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何时创新古人也早有论断的。赵孟额曾严厉批评一些人“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定武兰亭跋》)到什么程度,才敢言求变、谈创新呢?杨廷泽认为应当是达到“通”的程度,才敢言变。唐释亚栖在《论书》中提出:“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可见书者必须“精通”才可言变,先得书中法,后自变其体,才能以传后世,名垂书史。杨廷泽还举例到:“唐戴叔伦对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说得更深刻。他有一首《怀素上人草书歌》,赞扬道‘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说怀素对古人法度尽已掌握,才锐意创新。”

图:杨廷泽书法

    关于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杨先生说最后一点便是书法的求新求变必须遵守法度。他说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很明确地说到:“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强调习书练字,要遵守正确的法则。宋代董逌更是强调:“不合于法者亦终不可与语书也”。(《广川书跋》)写字不合法度的人,没法和他讨论书法。他总结到:“怀素的草书简直达到‘癫狂’的地步,看似随意书写,千变万化,但始终不离魏、晋人的法度。想‘自成一家’、‘以立我法’的人,也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可见只有在掌握古人成法基础上,悟得古法以外的新意,才说得上是创新。创新就是在遵守书法统一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好自己的个性,探索并丰富艺术之规律。”

    立艺先立德,立艺先立人

    历代书法家都对书写者的人品非常重视。王羲之说过:“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记白云先生书诀》)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苏轼也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愚持公帖》)意思是说:看一个人的字就可知道他的为人,甚至还可以看出是君子或小人。

    杨先生认为书品与人品的密切关系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品高,书品高雅。“书画清高,首重人品。”(清松年语)“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清杨守敬语)品格高尚的人,书法肯定高雅脱俗。

    二是品质纯正,书法潇洒。李白有一首赞美王羲之的诗,叫《王右军》,其中有这样两句:“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赵孟頫又把它加以演绎,成了下面两句:“右军潇洒本清真,落笔奔腾势入神。”(《论书》)都是一个意思,首先称赞王羲之品德清纯,风韵潇洒;接着赞扬他的书作如他的人品,清秀超逸,气势奔放,精妙绝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书品与他的人品高度统一。

    三是忠臣烈士,字则端正、刚毅、厚重。宋朱长文特别推崇颜真卿,说:“予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颜鲁公书残碑》)“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续书断》)颜鲁公写出来的字,刚毅奇雄,结体严谨,法度完备,像是一个忠臣义士,满脸正气挺立在朝廷之上,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同样对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一生忠义;他的字也方正刚劲,像他的人品一样,挺然奇伟。

    气象高古,笔墨空灵

    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杨廷泽先生坦言,书法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既有其广泛的实用性,也包含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之美在高雅,书法之最高境界在空灵。那些打着创新的旗号胡写乱涂既不美,何谈雅?书法之“法”是工具是遵循,书法之“书”是书写者的心。拎起毛笔写一首诗一首词,思想随诗绪词意灵感飞溢,“以飘忽之思,运空灵之笔”(清·王韬 《<幽梦影>序》),“法”之十八般武艺随我所用,将自己的灵感飞绪倾注于笔端,思想空静之灵而感于人,乃为妙笔神品。

    自唐楷入手,得柳公权“结体严谨,笔力虬劲”之神韵,参之以魏碑厚重雄健之风骨,杨先生遵循先贤古人之经验,其书法作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之极尽追求高雅、空灵之美,个人独特风格渐成。

图:杨廷泽《诸葛亮诫子书》

    其楷书代表作《诫子书》通篇尽显高古之气、正宗之度,隽美遒劲、骨力挺拔、尔雅雍容,观之使人赏心悦目。杨廷泽介绍道:“《诫子书》是我比较喜欢写的内容,因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很有教育意义。从用纸和格式上来讲,用淡黄色的纸显得古雅,以竖长幅布局切合宗传古训之意;主文部分用楷书,既有学业做人要堂堂正正之意,又有训子告诫威严厉正之意。然后用行书小字介绍《诫子书》的产生和意义,既是与正文的对比,也是与正文的补充。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

    其草书因临习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千字文》和《书谱》而得其神韵。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雄浑中不失虚和,苍劲中隐含灵动。

    其行书扇面《滁州西涧》正体现了这种空灵之美:起笔如金鸡破晓,清越悠扬;运笔如鹤舞翩跹,不缓不疾;收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整幅作品与韦诗“野渡无人”的意境暗暗契合,相映成趣。

    杨先生书中之空灵之美,源于晋唐名帖诗书画印的浸润,源于他心无挂碍无所羁绊的灵魂,也源于他立艺先立人的艺术修为。

    修心养性  志在传承

    杨廷泽先生平日律己甚严,工作、爱好、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条,闲暇之余参艺悟道,更注重修身养性,涤荡身心,淡泊名利,消弭物欲。其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纯粹又执着的深情与热爱,与人交往尽显文人儒雅之风范。

图:杨廷泽

    谈起书者大多有孤独、枯燥之苦,他是如何处理的?答道:“艺术的进步都不是直线进步的,是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不断上升的。有时,练习一段时间不见进步,甚至感到是“退步”。是有些苦恼的,也有不少人往往这时打退堂,放弃了继续学习与探索。这时就需要认真思索,如果方向、方法都没问题,那就是量的积累,就需要充满信心继续坚持,直到有一天忽然感到明显进步,那是质的变化。艺术之路就是由无数的量变、质变的交替,小质变量的累积到大的质变,成为飞跃。在量变积累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是很正常的,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守得住严寒,耐得了清苦。我资劣必须在学力上肯下功夫。”

    谈及对书法的热爱和书者的责任与担当,他讲了两件事。“一件是1989年的春天,我陪父亲去西安看病。一路奔波当晚住在亲戚家。晚饭后父亲不顾身体的极度不适仍执意要求拿来笔墨,为西安的朋友、亲戚写几幅字。第二天中午医院检查的结果告知已经是胃癌晚期。当时很不理解,他在那么痛苦的情况下,再加上一天的劳累,为什么非要坚持写呢?后来我才慢慢参悟倒是精神,是执着!是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在他眼里能为朋友写字让他们从书中领略到传统文化这美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也是激励我为什么要立志成为一个对书法艺术要有信念、坚持追求、不断奋斗并快乐的人。”

   “另一件事是今年我的工作室装成,权希军老师得此消息非常高兴,不顾一天的疲劳和腰疾,连夜欣然题写下“悟真堂,贺杨廷泽艺术馆落成,辛丑年九十有六权希军”四尺斗方。这是一位至尊长者、老艺人对我的殷切希望。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接好、传承好这个接力棒,我将无我,责任大于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浩渺的中原气象,厚重的家学渊源,儒雅的人格魅力,多年的临池积淀,我们期待杨廷泽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再攀新的高峰!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