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游戏竞技 >> 内容

网传三小学生坠楼与死亡游戏有关

时间:2021/11/18 7:30:58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记者常新红 11月15日下午4时57分左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实验小学有3名学生发生坠楼事件。据媒体17日最新报道,涉事三位学生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正在继续接受治疗。

  通报结论是:经公安机关初步调查,排除他人所为,没有教师体罚、校园欺凌等现象,没有发现和网络传闻的游戏有关。

  此前,有家长称疑因孩子们在玩蓝鲸游戏,为完成游戏里的“自杀任务”才导致坠楼事件发生。

  本次自杀事件与自杀游戏无关值得庆幸。但“夺命游戏”荼毒青少年这一现象仍然值得注意,家长口中所说的“蓝鲸”游戏确实可怕。

  “夺命游戏”并未远去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蓝鲸只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如果加上符号的烙印,大概率可以想到南京——这是一些南京人对于自己城市的昵称。

  后来,“蓝鲸”成了一款游戏,它于2016年产生于俄罗斯,但这并不是王者荣耀或狼人杀的同类,而是一种真实的,一步一步地让玩家殒命其间的死亡游戏。

沉迷于蓝鲸游戏而自杀的少女  图源:新闻图沉迷于蓝鲸游戏而自杀的少女  图源:新闻图

  2017年2月25日,一名来自俄罗斯贝加尔区赤塔的14岁少女卧轨自杀;2月26日,来自伊尔库茨克地区的两名初三少女从14层高的老式苏维埃公寓跳下,双双身亡;紧接着,来自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15岁少女坠楼并摔落在雪地上,身受重伤。

  截至2017年5月,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蓝鲸”游戏相继自杀。这款游戏像瘟疫一样,迅速席卷至各个国家,包括中国。

  同年,我国刮过一阵全面扫荡“蓝鲸游戏”的网络安全行动。当年6月,国内的各大媒体都广泛报道过这个死亡游戏。

  该游戏以“做任务”的形式诱导参与者自杀。

  参与这款网络游戏的玩家会被配置给一名“导师”,这个“导师”每天会给玩家布置一个任务,玩家需要在50天内完成各种自残任务,包括在半夜醒来然后割伤自己。

  该游戏的任务是不断升级的:

  每天凌晨4:20起床

  看一整天恐怖电影

  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

  ……

  在第50天,“游戏”背后的操纵者就会指导这些年轻人自杀。

  玩家接到的任务,在手臂上刻字

  我们以为蓝鲸游戏早在2017年就离我们远去。实际上,距离“蓝鲸”游戏诱人死亡仅一年,就又出现了新蓝鲸死亡游戏″Momo″。

  它也是一个类似曾经引起巨大轰动的“蓝鲸”一般的自杀游戏,“导师”会突然从屏幕里跳出来,挑衅你参加一项挑战。已有一名12岁女孩死亡,警方认为与这个游戏有关。

  2020年8月,“蓝鲸”游戏再次现身我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为什么会主动玩?

  通过对相关案件调查发现,这些游戏参与者多半是自愿参加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是受周围人影响或邀请加入的。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对象优先选择10-14岁、性格内向的孩子。

  为何这些孩子会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他们喜欢玩这款游戏,源于成长过程中对精神需求的关注。

  一方面,高竞争、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压力,造成青少年内心焦虑;另一方面,周围人的不理解、不关注加剧了青少年群体的孤独和自我认同危机。

  在这种背景之下,青少年对自我独立、自由的渴求,就变成为了此类“夺命游戏”得以在该群体中蔓延的催化剂。游戏凭借其猎奇性、冒险性,逐渐成为他们缓解焦虑、寻找认同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且,在死亡游戏中,强制性的参与门槛,完成指定任务带来的越轨快感,以及这种竞争带来的“共在感”、荣誉感,都是失落压抑的孩子们所迷恋的。

  当孤独感和由焦虑压力引起的累赘感同时出现时,就会形成自杀意念,这就是青少年一心求死的原因所在。

  而他们自愿加入自杀游戏的原因,则是为了最大程度克服自杀的孤独感和恐惧。

  不是游戏,是“电子邪教”

  即便如此,游戏能杀人这件事,听起来依然很离谱。

  此类事件时不时发生,除了青少年群体思想定力不强之外,游戏组织者采用的一系列“洗脑”机制也决不可忽视。

  有媒体把“蓝鲸”游戏形容为“电子邪教”,并不为过。

  信息控制、行为干预、人格摧毁是“洗脑”常见的使用策略。而这些均出现在了以“蓝鲸”为代表的自杀游戏当中。

  剥夺游戏参与者的睡眠——要求游戏参与者凌晨4点20分起床。

  持续增加参与者的负面情绪,并导致麻痹——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

  摧毁参与者生活的信念——不时提出让参与者怀疑、否定正常生活的问题。

  威胁参与者不得“退出”——收集参与者的裸照、隐私部位照片等,用以威胁。

  诱导参与者通过自残来寻求“解脱”——要求参与者用刀自残。

  分析“蓝鲸游戏”的特点不难发现,他们通过有计划的诱导来操控“玩家”的心智,其方式和邪教“洗脑”十分相似。在这样持续、密集的诱导下,参与者最终走向极度抑郁、甚至自杀。

  在蓝鲸游戏背后,有一张张看不到面孔的“幕后人”,他们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一步步诱导他们走向深渊。

  吸引青少年进入群组后,会给参与者分配一名“导师”,每天都要跟随“导师”做任务。前期任务包括自残、服药、犯罪、极限运动、看血腥电影等,任务的终点就是以各种方式自杀。

  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精神控制的玩家,经受的是强迫症式的极端体验,游戏组织者利用的正是玩家“为获得所谓存在感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的心理,逼迫参与者无法停止,从而使玩家陷入恶性循环,不断进行自我伤害。

  小姚接收到的自残任务

  在这场游戏中,自杀和自残被描绘成一件美丽的事情;玩家被灌输“没有人爱”、“没有人理解”、“生活很糟糕”的观点;玩家需要多次接触痛苦与刺激事件来降低对死亡的恐惧,最终得以克服自我保护本能。

  而一个又一个悲剧,正是这样诞生的。

  多主体行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2017年“蓝鲸游戏”引发社会关注后,相关企业安全团队对“蓝鲸”游戏以及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彻底排查,对12个意思相关的网络群组进行了处理。

  关键词包括“蓝鲸”游戏、“蓝鲸”死亡游戏、“蓝鲸”挑战、“4点20叫醒我”等。百度贴吧对关键词进行了全网清理;新浪微博解散了相关话题……

  尽管如此,这种滋生于网络的邪恶群组仍有可能死灰复燃。只要人心的阴暗面不灭,“蓝鲸游戏”就仍有迹可循。

  除了官方整治,如何强化青少年群体自我认同也需格外关注。“蓝鲸”游戏的出现是一种特别警示,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入手。

  解决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危机需要正确引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相互配合,让青少年接触多样化、多种来源的信息,培养起自我识别和自我防御能力,加强生命教育。此外,还应该净化网络环境,建造清朗互联网空间,帮助青少年抵御此类有害信息和文化。

  但愿这些游戏不再出现,愿孩子们平安。

  参考资料:

  2017.5.19 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夜思 | 蓝鲸自杀游戏是如何让青少年心甘情愿去自杀的?》

  2021.11.17 微信公众号“环球网”《“江苏3名小学生坠楼”,最新通报!》

  2017.5.18 新华网(19.670, 0.21, 1.08%)《“蓝鲸”游戏引出新骗局:不给钱就公开裸照》

  2017.5.22 光明网《“蓝鲸”游戏背后是青春期认同危机》

  2017.5.11 新华网《蓝鲸死亡游戏背后,隐含少年生活意义危机》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