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研学 >> 内容

江南丘陵地区现存最完整传统灌溉水利系统

时间:2021/12/3 3:37:42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一条河流从位于赣西北的九岭山脉蜿蜒而出,向东流经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靖安县及南昌市安义县三县境内。无数年来,它哺育了居住在这个桑叶状马蹄形盆地里的无数百姓。

  这条河,名为潦河。以它命名的潦河灌区,是江西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功能。作为江南丘陵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传统灌溉水利系统,潦河灌区传统水利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水利建设水平和理念。

  如今的潦河灌区,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是赣西北的重要粮仓。

  南方丘陵中的水利文化遗产

  靖安县香田乡车下陈村畔的北潦河河滩上,一座刻着“蒲陂”两个大字的石碑静静矗立,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草木荣枯、岁月变迁。

  蒲陂工程,是潦河灌区里最早的灌溉水利工程,始建于唐太和年间(827—835年),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受益田亩上千亩。史载古时土坝有十余丈,至今已不复存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当地民众两次对该陂进行维修,将原有的柴土旧基改为块石砌筑,块石之间用三合土涂刷,以加强其牢固性。目前,陂堰遗址还清晰可见,尚存有数量庞大的块石和条石。

  在蒲陂上游约3公里的乌石李家村畔,是奉新县从善乡(今干洲镇)民众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修建的乌石潭陂(又名洋濠堰),灌溉奉新、靖安两县农田万余亩;在乌石潭陂上游约1公里处的靖安县项家马草湖畔,则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的香陂,灌田两三千亩。

  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三座陂堰工程,属于南方丘陵地区典型的筑坝引水工程形式。史料记载,这三座陂堰的最早创建,都是经过民众的亲身勘察。他们深入考察当地水源和地理环境,科学考证,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要进行了综合规划。主陂坝、主干渠道及闸门、垄口等共同构成了工程的总体布局,主陂坝、闸门的位置安排也显示出当初的合理设计规划。

  潦河灌区,正是在这三座陂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灌区又相继兴建四座灌溉工程,延续至今,共有7坝7渠,渠道总长152公里。

  古陂堰的社会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潦河灌区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受到极大重视,灌区古陂堰沉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利文化遗产,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赣西北农业生产文化的重要内容。

  “传统水利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水利工程设施和相关附属配套设施,还包括村落祠堂、族谱、墓葬及纪念碑刻等相关族群文物与文化遗存,以及地方志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水利习俗活动等,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在《潦河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可行性报告》中写道,“潦河灌区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体现地方农耕社会发展和水利管理脉络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视水利‘技术+管理’相结合的科学理念价值、兼顾泽润农田和水运效益的经济发展价值、兼以环境改善与恶化并存的生态借鉴价值、浓缩乡愁情感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精神遗产价值五个方面,构成了本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这三座陂堰都是民修水利工程,从初建起即成为当地的一项公共事务,陂水是归整个流域区民众共同使用的一种公共资源,基本上遵循的是流域区民众共同受益的原则。地方不同村落、不同族群的民众通过友好联合,依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承担相关义务,履行水利管理职责,体现了友好互助、协同共济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组成部分。

  “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三座陂堰持续运营了千百年,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生产,同时并没有对其所在的北潦河河道及灌溉区域等造成负面生态效应,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局长熊国华说。

  打造“记忆文化”基地

  走进潦河灌区文化展示馆,只见千年胜景集于一处,展馆以“千年灌渠万古流”为主题,运用文献图片、实物展现、视频影像、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复原、沙盘模拟等手段,从灌区工程、人文、历史、生态等多个角度,诠释潦河灌区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全面系统、历史悠久、承前启后的千年潦河灌区。

  如今的潦河灌区,一个个重要水利景观节点,穿引串联起人文历史带、自然风貌走廊、诗书文化走廊,把潦河两岸变成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能承载乡村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记忆文化”基地。

  “我们将以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灌区水利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力度,加强对灌区传统水利文化遗产建设与开发的力度,把灌区打造成集水利、生态、自然、人文等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水利风景区。”熊国华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潘澎)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