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都市信息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都市小说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互联网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鉴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都市信息 >> 内容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时间:2019/11/26 6:58:40 点击:

    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一整天找不到人聊天,打开电视只有中文台能看懂,走在大街上听不懂周围人在说什么。这样的生活状态相信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但这正是一部分中国老年移民的生活写照。

    对于有着强烈传统观念的中国人来讲,幸福的晚年生活必定是三代同堂、儿孙绕膝。如今,随着中国移民家庭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选择跟随子女远渡重洋,移居到海外生活。然而,远离中国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对年轻人来说尚属不易,对老年移民来说,适应起来就更加困难。

    日前,红星新闻采访了一位从中国移民英国的老人,她的日常生活就是上网、看电视,给在国内的家人打电话成了最牵挂的事情。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

移民英国的一位老人生活:

上网、看电视、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据2015年《光明日报》报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2015)》报告指出,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

生活在英国的宋朝阳(化名)就是这么一位“海漂”老人。为了帮着带孙子,2005年她跟随女儿定居海外,一家人居住在英国多塞特郡的一个海滨小城,那里没有太多的中国人。

平日里,除了偶尔出门散散步,这位82岁的老人几乎足不出户,因为语言不通,甚至连超市她都没法一个人去。她现在只能在家做一点简单的家务,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孩子们的照料。

以前她的老伴还在的时候,两人就天天在家下跳棋,后来老伴去世了,她便学会了上网。如今,她每天的生活除了在家上网,就是看看电视。老人告诉红星新闻,以前看电视只能收到一个中文台,现在好多了,有几个中文台可以轮着看。

除此之外,老人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给国内的亲人打电话,今天给大儿子打,明天给二儿子打,然后又挨个给孙辈们打电话。老人的孙女说,每次奶奶打来电话都问相同的问题:“工作如何啊?最近忙不忙?你吃饭了没?家人都怎么样?”她说,老人每个星期都这样翻来覆去地问一圈,在英国的姑姑还告诉她,如果国内的家人没接电话,奶奶就会一直等着他们回拨过来。如果迟迟没有等到国内亲人的电话,老人的心情就会十分低落。

被问及在英国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老人说:“毕竟已经在英国待了很久了。无聊吗?可能人上了年纪,在哪儿都很无聊吧。”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对话纪录片导演

常碰到一群中国老人坐公车买菜

希望唤起大众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而在不久前,一部讲述新西兰中国老年移民生活的纪录片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纪录片通过拍摄一位在新西兰定居17年的79岁老人方如贞,还原了中国老年移民群体的艰辛。

片子的导演朱莉是个华裔女孩,4岁时她随父母从中国西安移民到了新西兰。在过去20年的成长过程中,朱莉一直受到各种文化差异的困扰。她告诉红星新闻:“新西兰的种族歧视现象并不鲜见,只不过人们不太去谈论这个话题。”

她表示,尽管很多新西兰人十分喜欢中国文化,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实际上却不想尝试了解这些传统背后的中国人,甚至在当地有声音认为,那些不会英文的中国老年移民要么就好好学习英文,要么就回到中国去。朱莉对此感到不解,她说:“这种说法太排外了。”

朱莉说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这群中国老人是在奥克兰东区到市区的公交车上,每天上学途中她都会遇到很多中国老人,他们拎着袋子,坐公交车去亚洲超市买菜。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我能听懂中文,所以我常会听到他们互相谈论来自哪里,在新西兰做什么,彼此分享各种信息。”朱莉对红星新闻说,“我渐渐意识到,他们正是靠着在这样出人意料的地方遇到相似的人,努力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生存下去。”

这些中国老人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逐渐变为当地社会中的“隐形群体”。他们不会英语、不会开车,儿女又因工作繁忙不能随时照料他们,在国外,他们的生活单调乏味,甚至内心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都是需要面对的难题。

在完全陌生的国外社会中,坐公交车出门去超市是老人们少有的消遣之一。在途中,他们通过结识更多有相似经历的中国老人,每周相约一起乘车去超市买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交方式。朱莉的奶奶方如贞和爷爷朱万里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除了自己的家人,那些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国老人是他们在这里唯一的社交圈。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朱莉表示,大家常会看到关于踏入西方社会的中国年轻移民故事,却很少能看见关于中国老年移民的故事。那些老人们做出了很多牺牲来到新西兰,在这里没有什么朋友,也无法和当地人交流。于是,朱莉以自己的奶奶方如贞为主角,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老年移民的纪录片。

她希望通过这部名为《East meets East》(东方遇上东区)的纪录片向更多人展示,当来自东方的中国老人遇上新西兰奥克兰东区后,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她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听到中国老年移民的声音,唤起大众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朱莉说,这部三分钟的纪录片是表达对东奥克兰新老年移民群体关爱的“一封情书”。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纪录片中的主角

移民到新西兰17年的中国老人

在当地没朋友,平时买菜做饭带孩子

为了帮儿子减轻生活负担,照顾孙子孙女,朱莉的爷爷和奶奶移居到新西兰已经17年。在那里他们没有朋友,日常生活的内容就是买菜、做饭、打扫屋子、带孩子。

对于普通人而言,乘坐公共汽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生活在奥克兰的方如贞、朱万里老人来说,却是一天中最开心、最激动的事。

每周五的清晨,两位老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当天的中文报纸,仔细研究每一家亚洲超市的折扣信息,看看哪家的东西最便宜。等全部浏览一遍后,两人便拎着购物袋,背着双肩包出门,去公交站乘车到超市采购。

两人通常在出门前都不吃不喝,方如贞解释说:“吃了饭,有时候还要在外面找厕所,挺麻烦的。”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他们采购的第一站是一家豆腐店,买了点东西,再和老板聊上两句,他们便准备乘车前往下一家超市。刚走出豆腐店,两人就遇见了许多和自己一样,为了给家人准备传统中国菜前来购买食材的中国老人。此时,方如贞和朱万里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略显激动地挨个和大家握手问好,一群中国老人就这样在公交站一边聊天,一边等公车。

等公车进站后,大家陆续上了车,原本空荡荡的车厢因为这群中国老人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一路聊个不停。方如贞表示,因为年纪相仿,语言相通,大家每次遇到都很开心。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有时候聊天声音大了,司机会说几句,但他们没人能听得懂司机说什么,就一直聊着。方如贞说自己也曾听见车上的新西兰人抱怨,但她说:“我觉得这不一定就是种族歧视。”

到站下车,大家熟门熟路地走进了一家亚洲超市,继续自己的采购之旅。每个周末,老人们都会这样一家家超市挨着逛一遍,货比三家。方如贞称:“如果东西价格太贵,我们就会找个便宜的买,然后将省下来的钱花在孙儿孙女身上。最重要的就是把你的积蓄传递给下一代。”

每到一个货架前,两位老人都不忘停下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孙子爱吃的东西,“孙子爱吃的菜就买。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带下去。”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兴致勃勃的朱万里老人还聊起了中国与西方社会在家庭金钱观念上的不同,不过,方如贞和朱万里如今也接受了自己的孙儿孙女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全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这个世界不断变化着。”方如贞说,“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认为这是坏事,他们的生活质量要比我们好很多。”

朱万里老人很喜欢那家常去的超市,他说:“这个超市很干净,购物体验也很好,而且每个周末都有特价商品。”这一次,他买了糯米粉准备回家做糯米南瓜球,他笑着对工作人员说:“这糯米球甜甜的,下次我做给你们吃。”

结完账,就该乘车回家准备午饭了。215路公交车给了不会开车的老人可以独立出行的机会,还有和朋友一起出门“旅行”的感觉。对于老人来讲,这或许并不是一次令人兴奋的郊游,但穿梭在东奥克兰的公交站间,逛逛最喜欢的亚洲超市,却已经算得上一种休闲活动了。面对着熟悉的中文标签和中国食品,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国内。

中国老年移民的孤独:不会英语,看中文台,挨个给国内亲人打电话

▲一位老人在超市里仔细查看商品的相关中文说明 图据noted

现实是,他们现在的家在新西兰,生活的重心永远围绕在孙儿和孙女身上。

公车缓缓靠站,下车时,方如贞还不忘跟司机挥手道别:“Thank you!Bye!(谢谢,再见)”这是她仅会的几句英语之一。老人说,自己很喜欢住在这里,但很难与当地人交流。她说:“我们通常与新西兰人没有太多的接触,因为我们不会讲英文。如果遇到,也只能说一声‘你好’,没有实际的交谈。”

方如贞略带遗憾地说,刚到新西兰时自己也想学英语,但没有时间。当时儿子一天要打三份工,没时间顾家,家里的一切全是两位老人负责照看。那时,每天能去超市买菜就是生活的动力,现在终于有时间学英语了,但自己的记性已大不如前,常常一转身就忘记刚学了些什么。

但方如贞并不后悔来到这里,她说:“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像方如贞、朱万里这样的老人正在逐年增多,根据新西兰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到2038年,定居新西兰的65岁以上中国老人的数量将增至近70000人。

或许一千个“海漂”中国老人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方如贞、朱万里,还是宋朝阳,还是其他跟随儿女远渡重洋的中国老人,在海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各不相同。但正如朱莉所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故事。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