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影视热播 >> 内容

中国大市场容得下小国别电影吗?

时间:2021/11/12 7:19:54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11月2日,《漫漫寻子路》上映。原本,它的名字是《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上映至今,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社交媒体,这部电影没能激起什么水花,成了实打实的“小透明”。

  电影质量是过硬的,平台给出的分数和网友给出的评价足以证明这一点。有人认为,可能是电影的题材和风格限制了它的影响力,但此说法其实牵强。同样略显沉闷与严肃,但《三块广告牌》《海边的曼彻斯特》等文艺电影获得的关注度就绝非本片可比。

图:中国大市场容得下小国别电影吗?

  于是,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电影的国籍——塞尔维亚。对广大中国观众而言,对该国的电影记忆似乎还停留在遥远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些年来,塞尔维亚电影到底什么样?可能少人知晓。

  细细想来,又何止塞尔维亚电影呢?中国电影市场的“大”毋庸置疑,但似乎它的主要来源就两类——美国(好莱坞)和本土电影,色彩谱系实在单调了些。小国别电影(注:本文的“小国别”仅指电影领域),在这里注定只能受到冷遇?

  引进片到底是怎么分配的?

  早在1994年8月,广电部下发文件,明确提到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当然,10部只是约数,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掌握。但什么是能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电影呢?我们都知道,那主要就是美国好莱坞大片。一来,美国大片能够给各方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二来,当年的引进片确实打开了中国观众的眼界。应该承认,中国电影市场走向繁荣,美国大片带来的“刺激”功不可没。

  不过,引进片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根据协议承诺:在不损害与中国关于电影管理法规的一致性情况下,自加入时起,中国将允许以分账形式进口电影用于影院放映,此类进口的数量应为每年20部。需要注意的是,这个“20”是一部都不能少的。

  2012年2月18日,中美签订《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进口分账片在“入世”承诺每年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美国高新技术格式分账影片。这几个数字也能解释为何常常能见到中国院线会放映国外早就下线的美国电影,比如9月上映的《明日之战》。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1999年11月,美方曾提出中国“入世”后必须每年进口17部美国分账大片,一年以后每年增加5部。这显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据中国电影市场,从中获利。在这一次的谈判中,中国守住了“底线”,可在本土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的博弈之间,谁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呢?那就是小国别电影。

  小国别电影能否市场求生?

  如果说传统的分账影片不得不顾及到方方面面,那么还有另一种引进方式,即“批片”:以一定价格买断国外影片在中国市场的发行权,因国外片商常捆绑批量销售,所以被业内称为“批片”。

  运作买断片的,主要是一些民营公司。这些民营公司主要通过电影节和影展选片。已经拍摄完成或者刚刚立项的影片都会拿出来展销,买方根据故事梗概、主创阵容或者片花等作为参考,确定购买后,再商谈价格等具体细节。

  看上去,“批片”可能为来自小国别的相对小众的电影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一方面由于买断片多为中小成本电影,且小国别电影的地域性较强,所以国内认同度和票房都不高;另一方面,国内相当一部分中小成本影片票房不错,常有《夏洛特烦恼》式的黑马出现。因此,出于经济和风险上的考虑,愿意经营“批片”的公司并不多。

  对《漫漫寻子路》这样物美价廉的电影来说,比较理想也比较理性的选择可能就是投身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但这也意味着,此类电影注定将在整个市场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叫好不叫座,甚至沦为小部分影迷的“自娱自乐”。

  不过,小国别电影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体育类传记影片,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但电影最后收获12.9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的前期宣传非常低调,最终的“逆袭”靠的也是优秀的口碑。类似的例子还有上映之前名不见经传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初恋这件小事》等等。

  但同样优秀的《漫漫寻子路》为什么就被埋没了?

  小国别电影的“普遍性”与“隔阂”

  回顾小国别电影在中国的沉浮,它们所取得的一些成功,恰恰和“小国别”没有任何关系。

  《摔跤吧!爸爸》探讨的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看不见的客人》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天才枪手》紧张刺激的叙事节奏,《初恋这件小事》对青春爱情的细腻呈现……这些小国别电影的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具有能引发中国观众共鸣,能让中国观众读懂的“看点”。

  换句话说,是不是“小国别”不重要,能不能展现“普遍性”的内容才是关键。然而,《漫漫寻子路》并不符合这一标准。《漫漫寻子路》里的父亲是一个奥德赛式的人物,他在极端的困境中,仍然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付出与牺牲能得到回应。如果对塞尔维亚的社会环境和宗教文化没有一定了解,就很难理解导演的用意。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父亲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空间,却发现乡村社区的邻居们搬空了他房子里的所有东西。这是中国乡土电影常常会谴责和批评的国民“劣根性”,但在本片中,父亲只是挨家挨户地捡回桌子、椅子、盘子,没有表情,也没遇到反抗。沉默的镜头里,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或许就是当代塞尔维亚电影的特色。可这又是中国观众非常陌生的影像符码。《漫漫寻子路》注定和我们有一段“距离”,并不那么“通俗易懂”。

  这或许也是大多数小国别电影的真实情况。比如,电影《巴霍巴利王》是很有印度文化特色的神话电影,但很多中国网友只把它看作“印度神剧”“荒诞搞笑”,票房和口碑也就可想而知。

  欧美观众对中国电影也常带有刻板印象,不是成龙式的功夫娱乐,就是现实主义电影里的“落后”,这当然都是曲解和误读。不过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又能不能接纳小国别电影中的异质文化呢?如果我们只愿接受我们更习惯、更熟悉的内容,那么这些小国别电影在中国的“命运”也就可以想象了。

 来源:网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