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讯:近期,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因疑似辱华录音事件引发舆论海啸,其参演剧组紧急删除宣传物料中与其相关内容,主流媒体同步撤下其参演剧集海报。此事件再次触发公众对艺人“双面行径”的集体声讨,并引发对行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事件回顾:录音风波引爆舆情
争议导火索
图: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
李凯馨被曝光的录音中疑似包含贬损中国观众的言论,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尽管其工作室发布声明否认并发出律师函,但因缺乏实质性证据,公众质疑持续升温。
行业连锁反应
其参演的古装剧《赴山海》官微删除其名字,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同步删除剧集宣传内容,甚至重新编辑过往相关动态58。此举被视作官方对“辱华”行为的明确警示。
历史案例:相似事件的警示
张敬轩事件:2017年,香港歌手张敬轩因“港独”“台独”言论遭《歌手》节目除名,人民日报发文强调“国家面前无偶像”。
杨紫风波:此前《青簪行》因主演争议停播,印证艺人个人行为可能直接导致作品“夭折”。
网红翻车:2025年4月,混血网红李美越因辱华言论遭央视打码封杀,商业合作全面终止。
公众愤怒:价值观与利益的冲突
双重标准的批判
公众谴责艺人在中国市场获取高额收益却背地诋毁的行为,直指其“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违背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行业生态的忧虑
若从业者将中国市场视为“提款机”而非需尊重的文化舞台,将破坏行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损害创作者与观众间的信任纽带。
官方与媒体立场:划清底线
主流媒体一致强调“中国市场仅向尊重中国文化的创作者敞开”,对挑战文化底线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12。北京日报评论指出,艺人若失去对观众与文化的敬畏,必自食恶果。
结语
此次事件再次验证了公众对文化尊重的坚定诉求:中国市场的大门始终为真诚的创作者敞开,但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者,无论涉及利益多寡,终将面临舆论审判与行业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