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医疗 >> 内容

一群奔走田间的“土医生”

时间:2021/12/3 3:39:42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初冬霜寒,大地苍黄。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乡的蔬菜基地绵延近千亩,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师生正在给土壤做“体检”。这是来自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青年党员,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土医生”。2017年至今,每逢换季,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为农田“把脉开方”,原本“绝产”的土地也因此重获了绿色希望。

  这是全国首个致力为“患病”土地问诊治病的公益团队,也是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之一。成立至今,团队将支部“搬”到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全国350余个村庄,依托专业知识帮助6000余户农民,累计修复农田20000余亩……

  支部搭桥,打通“兴农壁垒”

  蔡以凤是资深的大棚种植户。4年前,家里30亩大棚突然“绝产”了,他急得直冒汗。

  是什么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寸草不生?

  当年11月,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来到苏北实习,见到了一筹莫展的蔡以凤。他们对农田进行了采样化验,结果发现,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超标近20倍。

  “这是典型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现象。”学生党员吴晶介绍,大棚缺少雨水淋洗,肥料等随蒸发水移到土壤表层,日渐在表层积累。农民不明所以,通常会加大施肥量,结果就会陷入“越施肥越不长,越不长越施肥”的怪圈。当前设施大棚、多膜覆盖等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在不少地区,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很难吃透新技术。

  怎样打破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实施壁垒?吴晶琢磨着,高校有充足的人才和技术,是否可以依托专业型党支部,架起技术服务的“连心桥”?2018年7月,师生们依托该支部成立了全国首个“土壤医院”公益机构,专门致力于农田土壤修复工作。

  4年来,团队辗转于田野、图书馆与实验室之间,走遍山区问诊、顶着烈日采样、熬过通宵实验……青年党员们一点点积累、一轮轮实验、一步步改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并从无到有,开启了专业化土壤公益诊疗服务。

  党建铸魂,厚植“青春沃土”

  农业生产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行业,尤其是土壤采样与检测,更是每天“以土为伴”。但在该支部,几乎每个人都以“吃土”为荣。短短4年内,团队由最初9人发展到70余名本硕博一体化的党员攻坚团。更有40余名党员,毕业后毅然“以土为业”,投身农业生产一线,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这群95后甚至00后对土地饱含深情?

  早在团队成立之初,支部书记居静就有了将党支部建在社团上的构想。支部结合学科特点、行业特征和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构建出“五色土”党建工作法,即将“红色基因”与“橙色公益”相融合,培育“白衣天使”聚焦“黑色土壤”修复难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学生给大地问诊,大地也滋养着学生成长。”居静介绍,支部创新“三会一课”,引入情景式教育,将“情景党课”开设到田间地头,选派优秀党员在生产一线蹲点试验,把课题带到田埂上,开拓出以党建强科研、以科研促发展的新局面。

  4年来,党支部坚持“党建+实践+创新”一体化推进,激发学以致用、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磁场。支部以“土壤医院”为载体,聚合校内外土壤修复的公益力量,辐射带动2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讲与科普活动中。党员们更是躬身力行,足迹遍布江苏、安徽、贵州、湖南等全国10多个省份,牵头开设10家地方土壤分诊所和1家土壤智慧诊疗中心。

  党员担纲,誓让“大地生金”

  新时代的农业人才不仅要知农爱农,下得了田,更要能进得了实验室,打得开市场,挑得起大梁,强农兴农。

  2020年底,在原有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扬州大学土壤健康研究所正式成立。“前院后所”的经营模式进一步细化了土壤修复流程。至此,以支部为中心,一条串联土壤诊断、科研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农业技术服务链条正式贯通。

  这些年,“土医生”们围绕土地修复,跑遍了全国350余个村庄,采集分析样本近5000份,并建立起全国最为完善的样本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3类土壤改良产品,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完成20000余亩土地修复,让一片片原本枯萎的土地重生绿色希望,孕育出金色梦想。

  深耕党建沃土,誓让大地生金。支部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并先后获评第九届“母亲河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荣誉;团队1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9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32人次获得校级以上荣誉。

  “成绩的背后是青年一代奋力担当的生动写照。”学院党委书记陈克勤回忆说,最远一次问诊是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偏远苗寨,青年党员们凌晨4点出发,走3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一个村镇,再去问诊、调研、解惑、采样……无论是奔走在田间沟头,还是泡在实验室里化验分析,他们始终把党员的责任牢牢扛在肩头,以青春之我,唱响一支嘹亮的青春之歌。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运)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