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内容

盲人大学生的毕业季:相信教育能改变“被照顾”的命运

时间:2021/6/11 1:11:01 点击:

       周文晴喜欢刺绣,丝线勾勒出杜鹃和梅竹,蕾丝织出藤蔓。

  邬逸帆也喜欢中国风的美感,她曾看到过色彩,确信自己喜欢紫色汉服,她穿的交领上襦和花鸟裙分别是粉紫和偏橘的藕荷色。

  吴潇有双凤眼,瞳孔又大又圆,却是南京城墙砖的深灰色。她给自己挂上亮晶晶的珍珠耳环,水晶项链,穿着镶满水钻的细带凉鞋。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5月19日,下过雨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下称南京特师),天空是浅蓝色,教学楼是深红色,槐树冲刷出新绿,粉色的睡莲露出水面。三个视障女孩无法看见这些,但不妨碍她们精心打扮,融入这片斑斓的世界。

  夏天已至,三名女孩迎来了她们的毕业季。

  三人同班、同住一个宿舍,融进了健全学生组成的班级,成绩斐然。周文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成为该校应用心理专业录取的第一名视障生。邬逸帆高分通过了雅思考试,收到多所英国大学的录取资格。

  聚光灯照不到的暗处,吴潇还在奔波着面试。她似乎是不幸的那一个,考研报名时遭到陕西师范大学的拒绝,考过了教师资格,却无法通过体检认证。被失败围绕,吴潇心里仍攒着劲儿,一定要摆脱当盲人推拿师的命运。

  “我可不想大学白念了。”吴潇用大眼睛翻了个白眼。

  欲摆脱原有的命运

  本科阶段的课程都已结束,毕业论文只待答辩,日子悠闲起来。5月20日,同为视障的男孩邵磊从长春来玩,周文晴、邬逸帆和吴潇一番打扮之后,相携出校招待远方来的朋友。

  女孩们打扮得精致,手挽手向前走。盲杖收起后只有十几厘米长,用绳挂在手腕上。周文晴走在最前面,她残留着一点视野,成管状,比指甲盖还要小,但足以成为引路者。

  四人在学校会合后决定去附近的火锅店。那是一家视障学生常去的火锅店,服务员熟练地引导他们,帮助涮菜和分菜。

  火锅店人声鼎沸,四个二十岁出头的学生被气氛带动着,讨论起自己,以及未来。

  讲起考研经历,周文晴说在报名时多次与校方沟通,终于争取到盲文试卷。笔试获得高分打动了学校,最终得以录取,学校还向她承诺会提供无障碍设施。

  邬逸帆接过“无障碍”的话题,向邵磊介绍起南京一家博物馆的无障碍展厅。她说希望将来到英国深造融合教育,“抹平健全者与残障者之间的差距”。

  一些报道用“身残志坚”形容残障者的成功,女孩们都认为有些冒犯。“这里面是隐含歧视的。”周文晴说。

  “很多人讲的关爱,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在俯视这个群体。”别人对视障者的固有看法,时常令吴潇感到刺痛。

  她提起前一天与朋友打车时,司机起初没发现她是视障者,调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吴潇忍不住反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学生也有对学历的追求”。司机这才反应过来,“你眼睛是不是不太好?”语气随即变得柔和,极力安慰,还劝她“以后还是要找个视力正常的来照顾你”。

  吴潇没再答话,“当时我有点难过,为什么视障人士一定要被照顾?”

  她们相信教育能改变“被照顾”的命运。周文晴说,教育能提供更高的平台,“选择也就越广。”邬逸帆心直口快,“它(教育)其实是一个挣脱桎梏、摆脱原有命运的过程。”

  原有的命运是什么?“做推拿或者安排好的、低收入的工作。”邬逸帆说,这是几个人的共识。

  邵磊是长春大学的大四学生,读的是针灸推拿学专业。许多同学不承认自己是“做推拿的”,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医。“既然读了本科,大家就想努力争取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对推拿专业的视障学生来说,不论学历是中专、大专还是本科,他们能考取的资格证书都是“盲医证”,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证书”。与真正的执业医师资格证相比,“盲医证”存在政策性的限定,因此即便医院愿意录用视障推拿职工,他们可开展的医疗业务也十分有限。而由于体检标准中包含视力检查,视障者几乎无法获得真正的执业医师资格证。

  天天去医院看眼睛

  1998年的腊月,黄卫娟抱着两个月大的周文晴去了北京。在同仁医院,小文晴被确诊为先天性视神经萎缩。

  回到徐州新沂的老家,黄卫娟心情低落,无心过年。“我和孩子爸爸都不近视,两个家族其他人眼睛也没问题。”她想起女儿刚出生时的眼睛,外观正常,瞳孔黑亮,眼白上连黄疸都没有。

  这双漂亮的眼睛,在周文晴出生20天时显露出了异常。当黄卫娟把卡片拿到周文晴眼前移动时,孩子毫无反应。

  有人劝黄卫娟,“这个孩子别要了”,这让她很生气,“自己家的孩子,怎么能说不要?”

  周文晴的视神经萎缩是进行性的,随着年龄增长情况更加严重。小时候,她仍有视野,黄卫娟说,为了尽可能保留女儿的视野,小家庭倾尽所有。

  回忆起童年,周文晴最多的印象是“天天去北京的医院看眼睛”,不去医院的日子,就在家配合父母“做各种各样刺激视神经的项目”。

  但周文晴的视力仍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父亲周德刚回忆,女儿三四岁时,视力最好,“我们单位有个篮球场,她可以自己在那儿骑小自行车”。他翻开相册,照片里的周文晴逐年长大,眼神也逐渐偏离镜头。

  五岁半到六岁的整整半年,周文晴在家人陪伴下住在北京,专注于康复训练。

  从北京回来后,黄卫娟打听到徐州有一位老中医擅长治眼病,她早出晚归,每天带着女儿坐火车往返新沂和徐州。“围着眼睛一圈,扎八根针,她咬着牙一声不吭。”

  另一条路

  2006年,八岁的周文晴进入徐州特殊教育学校,与聋生共同学习。“我女儿是比较聪慧的,反应特别快,一教就会。”但黄卫娟发现,女儿在这所学校的提升有限。

  两年后,周文晴进入南京市盲人学校(下称南京盲校)就读三年级。这所学校创建于1927年,是一所老牌名校。在周文晴入学的两年前,这所学校刚成为“江苏省盲人教育资源中心”,面向全省招生。

  在学校,周文晴学会了剪纸和插片。黄卫娟还保留着女儿作品的照片,她剪出了花纹复杂的猴子、老虎、燕子和梅花,还把小纸片折成三角形,一个垒一个,插出了白天鹅。

  邬逸帆也是2008年进入南京盲校,她是镇江人,先天弱视。“8岁之前视力都还好,只是比正常小孩稍微差一点,上课坐第一排就行。”据她回忆,上完一年级后,她的视网膜脱落了,修补手术后再次脱落,失去了挽救机会。

  进入南京盲校后,邬逸帆就读一年级。1997年出生的她,进入盲校时快11岁,她在小学阶段跳级三次,而周文晴上完五年级后,跳级直接上了初中,两个女孩成为同届同学。

  2014年初中毕业,两人面临选择。南京盲校没有设置高中,如果选择校内升学,只能进入中专,专业只有中医推拿。

  周文晴不愿意。“为什么盲生就只能走这条路?”她问母亲。这时黄卫娟才意识到,“女儿有独立的思想了”。

  周文晴和邬逸帆决定去青岛,就读青岛市盲校。这所建于1932年的学校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盲人普通高中。

  2015年,普通高考开始提供盲文试卷,视障学生多了一条出路。在这之前,视障学生只能通过每年三四月份的“单考单招”上大学,选择余地也有限,分别是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滨州医学院等学校的音乐、推拿等专业。

  2017年,周文晴和邬逸帆即将高中毕业时,两人一边参加“单考单招”,一边准备普通高考。她们注意到了南京特师,2017年,这所普通高校招生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周文晴说,当时竞争激烈,有二十几个人参加单考单招考试,只提前录取了她们两个。

  2017年全国有6名视障学生参加了普通高考,其中包括同样是青岛盲校毕业的吴潇,她考了470分,超过二本线十几分,报考南京特师后,成为这所学校当年录取的第三个视障学生。

  吴潇幼年时就视力模糊,10岁被确诊为先天性青光眼,双目彻底失明,此后进入盲校学习。

  南京特师党委宣传部的杨黎珍告诉记者,这所高校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招收视障学生已有多年。据介绍,南京特师将每年招到的一至三名视障考生插入普通班级,为他们提供无障碍设施,还购置了可以打印盲文的教学辅助设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让残疾学生同班求学,而不再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是国际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我国近年来也在推进残疾学生同班求学,但残疾学生同班求学还面临观念和具体条件的障碍,从小学到大学均是如此。因此,给残疾学生无障碍求学环境,消除观念障碍和条件障碍,任重而道远,国家层面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间地带

  2020年,南京特师视障学生、先天性视网膜发育不良的杨玉青考研初试成绩取得了404分,比国家线高出73分,最终被辽宁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录取。

  这给三个女孩带来了新的启发。

  对于视障学生就读心理学,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都属于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学生“可以不予录取的专业”。但近些年,不断有高校开始突破限制,招收视障学生就读心理学专业,但也有高校仍遵照老规定。

  录不录成了灰色地带,吴潇没能跨过这个地带。她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却拒绝让她考试,理由是“不具备条件提供便利”。

  周文晴要“幸运”得多。她最初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时,也曾一度遭到拒绝。周文晴据理力争,强调自己残存一些视力,能分清颜色,她还谈到了程序问题,“总要给我考试的机会,体检的事到时候再说。”她的坚持打动了招生老师,人大为她制作了盲文试卷。

  为了抓住难得的机会,周文晴奋力备考,早晨六点半就起床,常常学到晚上十一点才睡。

  令周文晴最吃力的是英语,由于盲文摸读速度慢,第一次做考研英语盲卷时,她花了八个小时才摸完。考试时,视障学生会多获得50%时间,英语考试时间为四个半小时。周文晴坚持训练,最终在考试时做完了卷子。

  邬逸帆遇到的问题也是盲文。在雅思考试的盲文卷上,每个字母即一个盲文字符。“遇到长的单词,一个单词就一行多。”三篇阅读题转换成盲文后有21页纸,她曾申请过电子试卷,但老旧的设备影响发挥。失败了几次后,她终于取得了6分的雅思成绩,这是大多数英国大学的分数线。

  “师傅”的追求

  私底下,三个女孩把视障者称呼为“师傅”。周文晴说,这个叫法来自盲人推拿师群体研究的文献,盲人统一称作“师傅”。吴潇还根据心理学的实验标准,把人群分为“真师傅、准师傅和非师傅”。“真师傅就是真的在做推拿的师傅,准师傅就是虽然看不见,但是像我们这样的,非师傅就是普通人。”

  在如今的推拿行业,“真师傅”也在追求更大的生意,更高的学历。

  “我们学的是中医,除了没有医师资格证,医学知识都是一样的。”在南京闹市区的一个中医馆,穿着白大褂的沈永浩说。

  沈永浩身形高大,瞳孔泛灰——这是和吴潇同样的青光眼。由于盲人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沈永浩无法申请开诊所,因此这家中医馆实际上就是按摩店,属于行医范围内的药理和针灸在这里也无法开展。

  中医馆三月份刚开业,用掉了沈永浩全部二十万的积蓄。周围按摩店林立,但沈永浩相信他的店有“核心竞争力”,即专业的中医训练。

  在苏州的盲校,沈永浩度过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加入江苏省盲人门球队,到了南京。此后,他认为年龄已稍大,要学门手艺,于是选择了南京盲校的三年制中专。

  中专教授全科的中医知识,包括推拿、针灸和药理。沈永浩考取了盲医证,但这个证书不足以令他进入正规的三甲医院。打工两年,依靠打工的积蓄和当运动员时期的奖金,他升级当了老板。

  中医馆开在写字楼的20层,店里有四五名视障员工,都是来兼职的盲校学生。电梯没有楼层语音提示,员工们用手机里的测距仪,丈量上升高度,从而判断所处楼层。

  中医馆共有两层,每层紧凑地隔出两个房间,楼梯狭窄陡峭,视障员工们平稳地游走在各个房间里。

  “你们对视障有些误解,严格的定义是矫正视力0.02以下都算视力障碍,像我就看得见一些。”一名戴黑框眼镜的员工双眼有神,几乎看不出有视力障碍,他一边说着话,手上的工作也没有停。

  柳暗与花明

  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下称南中医)与南京盲校合作,成立的针灸推拿专业视障班正式招生,高逸豪是第一届就读的视障学生,目前正读大三。对于毕业后是成为“推拿师傅”,还是能升级成为医师,他其实并不清楚,“走一步看一步吧”。

  按照现在的体检标准,即使读完五年制中医本科,他们也面临着执业的问题。在注册医师执业证书之前的健康检查项目中,包含视力、矫正视力和其他眼疾的检查,视障人群几乎无法通过。

  与这些想要成为医生,却遭遇挫折的“真师傅”一样,吴潇虽然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但同样折戟体检关。

  从报名开始,她就提心吊胆。多番沟通后,组织方才同意她参加考试,找人给她读题目、代写答案。她通过了所有笔试和面试,但去医院体检认定教师资格时,却得到了坏消息。“医生和我说,‘我知道你很不容易,出于同情心,我也很愿意给你合格,但是标准在这里,我也没有办法’。”

  医生说的标准,是指教师资格认定的视力要求。

  遭遇一连串挫败后,吴潇曾经沮丧地认为,她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准师傅”了。

  沮丧没有持续太久。最近,这个爱笑的女孩“击败”了其余十几个健全人,入围了一家科技企业的最终面试。“本以为这是专为视障者设立的岗位,面试时才发现除了我自己,其余都是健全人,一瞬间感到非常开心。”

  与自己和解

  “作为视障者,我从小到大遇到了很多本不应该遇到的困难,所以未来,我更想抹平健全者和残疾人之间的差距,推广融合教育。”这是邬逸帆的目标。

  作为家中独女,邬逸帆在父母的担心和呵护中长大,对于独自前往英国留学,她父母虽然担心,却又劝不动她。“我爸妈一直认为推拿更稳定,还想让残联帮我找工作。”她之后劝服了父母:推拿师傅虽然收入高,但容易关节磨损,老了不好受,而在残联,她最可能做的岗位也就是电话客服,“我大学不白念啦?”

  激励邬逸帆出国读书的是曾被媒体报道过的满林锦。一年前,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个视障女孩坐了一天一夜的飞机,独自抵达伦敦。她是辽宁省第一个通过普通高考上大学的视障学生,也是第一个前往英国读研的视障学生。

  在全英文环境下,满林锦曾经为了学业着急上火,牙齿发炎。但慢慢地,她跟上了步伐。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她感触最深的,是对残障身份的自我认同。过去,她是个好强的学生,逼迫自己,只为不落在健全人后面,而现在,她的心态变得佛系。“我不能做的事情,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有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没法给我支持,我才做不了的。”

  她说,将抹平障碍的责任交给社会,自己心里也会轻松很多。

  周文晴把自己认同为“少数群体”——只是与多数群体有所不同。

  在周文晴的提议下,三个女孩曾搀扶着从南京坐火车来到北京,只为拜师学播音。“其实很方便。”她提前预约了重点旅客服务,就有列车员在接她们进出车站,到了北京的地铁上,她们出示了残疾证,就有志愿者把她们送到地铁上,到站了也会有人接她们下来。

  “看不到本身不是自己的问题,视障者也可以尝试很多事情,当然了,开车除外。”周文晴笑起来,双眼弯成月牙的形状。

  新京报记者 苑苏文 实习生 何欣雨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