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内容

课间十分钟是如何慢慢变安静的?

时间:2021/6/15 4:23:43 点击: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屡次引发公众热议。此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里的一番追问引发观众共鸣:“请问连课间十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怎么样支撑篮球、足球、排球冲出亚洲?”

  课间十分钟本该是孩子们走出教室、放松身心的时间,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少学校把课间活动变成了“课间圈养”。学生们也逐渐习惯了课间待在教室里聊天或者准备下节课要用的材料。

  在4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影响“热闹的课间”的因素,一是场地,一是“担心”。课间十分钟是如何慢慢变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到底应该用来做什么?如何才能将热闹的课间还给孩子?多位专家就此提出观点和建议。

  原因1

  学校担心安全风险

  “有很多学校领导、包括家长担心,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如果学生们活动得太剧烈、太激烈,容易出现危险。”4月2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王登峰指出,这涉及体育运动场所以及安全风险防控,属于条件保障问题。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艺体教研室教研员张彤认为,学校考虑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仅靠学校自身就能解决的。受场地条件限制,孩子跑闹,很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比如滑倒等,当下法律、机制还不够健全,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多情况需要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有些学校迫不得已,不鼓励孩子们在课间过多活动。

  ■ 建议

  健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做好安全教育

  王登峰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场地设施改造是一个长期问题,目前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意外伤害防控机制的建设、保险的建设,王登峰表示,教育部一直在努力推进。“目前,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减轻或者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看来,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既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维护学生一生幸福的技能。从长远看,如果学生没有安全意识和技能,在学校被过度保护,出了学校反而容易导致更大的伤害。

  原因2

  时间场地限制活动开展

  王登峰曾指出,现在很多学校还比较缺乏体育场所,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学校,这方面问题会更加严重;农村地区可能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缺少运动场地,这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张彤坦言,现在大中城市很多学校是楼房,若要在课间十分钟安排活动,空间非常有限,跑步、跳跃都受到场地限制;另外也不太安全。此外,课间只有10分钟时间,学生上完一节课需要一定的休息调整,最简单的是喝水、上厕所,同时也要整理上一节课的课本用具,准备下一节课的书本用具,有些学校、有些科目还涉及转换教室的问题,10分钟做这些有时还不够用。

  ■ 建议

  开发室内设施、适当延长课间休息时间

  对于场地的问题,王登峰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去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制订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去解决这些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建议,学校在不拖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延长课间休息时间,让孩子们得到充分放松。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发一些室内设施让学生放松,或者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楼道里展开合适的运动,哪怕做高抬腿,都是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

  原因3

  活动设置缺乏科学研究

  如何安排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怎样的设置才是科学合理的?是集体组织?还是学生自发?活动强度要多大?对于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张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安排中遭遇的现实难题。

  此外,张彤也提到,课间设置的活动内容能起到多大作用,发挥什么效果,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量研究结果。

  ■ 建议

  以班级为单位设计体育游戏探索“微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只是用来喝水、上厕所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十分钟走出教室,眺望远方,放松眼睛疲劳,减少久坐时间,如果利用这十分钟做一些体育活动,既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能促进身体健康,更有效地学习下一节课。

  课间时间毕竟有限,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各自组织设计一些体育游戏,用时短、有趣、竞技或合作等形式的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利用率。既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活跃了班级氛围,增进班级凝聚力。

  吴键建议,可依据学校实际,科学合理指导、安排学生进行微型体育艺术活动或者自由活动,让孩子们能享受大自然的空气、阳光和风雨。“微运动”是指可以在狭小空间(比如走廊、教室等)进行的肌肉拉伸、身体平衡、自重力量练习等等。在操场、教室或者走廊上进行“微运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此外,适当调整学校的作息时间,满足学生的需要。

  原因4

  主体意识欠缺

  张一民指出,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十分钟时间太短了,没必要再出去活动,而是直接准备上下节课。也有老师希望学生利用这十分钟多学习一会儿,并未考虑到学生需要去室外活动,消除疲劳,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迎接下一节课。

  吴键认为,“静如止水的学校一定不是好学校。一有气温变化,就不组织晨会;课间操对学生‘禁足’的学校,其校长肯定成不了教育家。”在吴键看来,关键问题还是科学认识、责任担当和高质量管理问题。校长重视了,科学调整课时安排,强化安全管理,有序组织活动,可以让课间充满活力。

  ■ 建议

  学校要转变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教室

  张一民建议,学校、老师要增强意识,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放松身心,不要有过多的限制,要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教室。

  吴键表示,一定要将课间还给学生。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专注力维持是有限的,疲劳学习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课间的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身体分泌良性化学介质,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张彤则认为,学校不同时段的安排有各自的功能。如果想让孩子在学校锻炼身体,应该利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社团等。孩子课间放松有多种方式,不一定是体育活动,也可以自发地做一些小游戏,或者跟同学聊聊天,如果人为刻意设计,孩子不一定认可,也不能保证真正达到放松的目的。

  ■ 政策沿革

  2006年4月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

  2008年9月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

  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或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

  2012年3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近期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2017年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间和必要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

  2021年4月25日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2021年6月1日

  教育部签发《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戚望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