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信息网顶部展示图
中国都市信息网logo
网站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军事纵横 体育赛况 港澳台 都市信息 都市奇闻 都市文创 名人访谈 都市情感 都市小说 科技观察 游戏竞技 汽车
财经信息 企业环保 房产置业 政法监督 教育频道 曝光台 娱乐综艺 影视热播 旅游研学 都市时尚 书画收藏 食品美食 医疗健康 疫情防控 互联网
搜索导航左侧广告位    
热门搜索:信息网 都市消息 都市信息 何闽旭 信息报 临沭二中 苏铁志 姜映吟 冯道墓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内容

超6成学生希望课间能出去玩 10分钟如何不再静悄悄?

时间:2021/6/15 4:24:42 点击:

  课间10分钟如何不再静悄悄?

  中国都市信息报讯“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6月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50号,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曾经,童年的课间时光是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三三两两围成一团,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扔沙包,有的弹玻璃珠,直到上课铃响才气喘吁吁、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然而,中小学课间十分钟逐渐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

  如今,针对一些学校出于安全和便于管理的需要,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和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情况,《规定》明确提出不得对学生课间出教室等设置不必要约束。课间十分钟为何越来越“安静”?新规之下,如何让孩子们寻回课间十分钟的快乐时光?

  孩子为什么课间不爱出去玩了?

  “现在的孩子们在课间都不怎么爱出声了。”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教师古墨(化名)还记得十多年前自己的童年时光:每当下课铃一响,同学们撒丫子跑到院子里,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到冬天,孩子们在雪地里撒欢儿打滚儿,满身是泥地回到班里。

  “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现象由来已久。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

  近日,记者探访北京多所小学,了解学生如何安排课间活动。

  “一下课我们就去操场玩,跳房子、编花篮或者跳绳、踢毽儿,只要老师不拖堂,我们就来得及出去疯玩。不过也有些同学不爱动,就在教室里坐着。”北京西城区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一名二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该校教师说,平房和操场是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给学生创造丰富课间活动的先决条件。得益于这些条件,每天大部分学生能多出近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

  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难以做到这一点,课间学生们常常“宅”在教室里。

  5月7日,在西城区某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楼,第一节课下课铃一响,五(3)班的37名学生收起上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下节课要用的课本。随后,有大约20名同学出去接水、上厕所。楼道里,自由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多,该校教师表示,每个课间,一个楼层中自由活动的孩子都不超过40个。

  记者在东城区回民小学看到,课间真正愿意出来放松的学生也不多。楼道里,除了日常的值班老师外,还设置了学生纪律考勤员,由各班班干部轮流担任。该校德育主任肖薇表示,为管理方便,课间会安排老师、教学主管等进行巡查,对跑得过快、打闹的孩子予以管理。

  “我们课间可以去上厕所、接水,其余时间基本都在班里。我们可以看班里的图书,也可以聊天,但不能在班里跑跳。”就读于北京东城区某小学的朵朵告诉记者,上学期的某次课间,她上完厕所没有回班,而是去了楼下的班级找好朋友聊天,结果被班主任批评了。“老师课间基本都在班里陪着我们,如果发现有同学出教室没有及时回来,就会着急。”

  课间“动”起来,到底难在哪?

  哪些原因导致了“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在新京报就该话题所做的网络调查中,57.8%的受访家长归因于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40.37%的受访家长认为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去操场活动,此外,也有超三成的受访家长认为,方便老师管理、为提高成绩利用课间做作业等是导致课间静悄悄地重要要原因。

  采访中,学校老师也提到了对学生安全问题的顾虑。

  “不是学生们不喜欢出去活动,而是楼道里的老师一多,孩子们就不愿意出去玩了。”西城区某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杨采莉(化名)表示,根据学校要求,在课间十分钟,全体教师都需要到楼道里、楼梯拐角处等地方值守,维护楼层秩序,禁止学生在楼道里喧哗、打闹,防止学生发生意外。“违反纪律的学生不多,老师一般也就是适当提醒。有时候是喊一下学生的名字,有时候是一个眼神,学生自然就懂了。”

  杨采莉说,学生“自由活动”与教师的“安全管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界限,“只要是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学生总归不会放开了玩的。”

  杨采莉希望孩子们能利用课间多出去跑跑跳跳,但安全问题是学校老师最大的顾虑。“很多年前,学生是可以在走廊里、楼梯上自由活动的,但是难免出现磕碰。尽管这种概率很小,一旦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孩子身上,家长就会很敏感。”杨采莉说,即使是正常范围内的磕碰摩擦,部分家长也会觉得是学校的监管不到位。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她能理解学校出于管理方便所采取的措施。

  除了安全考虑,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也是学校无法把课间十分钟彻底交到学生手中的现实原因。

  不少位于城市的小学场地面积有限,教学楼相对较高,学生们很难有时间在课间十分钟真正出去活动。

  对此,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副校长张莞霏深有同感。“我们有三个校区,全校人均运动场地面积是3.19平方米,但是,其中一个校区面积很小,人均运动场地使用面积只有1.61平方米,就连课间操都需要分批次、分场地进行,更别说让孩子们在课间自由出来活动了。”她表示,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安排在教学楼的低层,课间有时还能出去走走,而高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课间出去活动。

  此外,也有老师认为,课间只有十分钟,时间太短。

  “遇到拖堂的老师,学生们连换换脑子的时间都没有,就又要进入下节课。如果下节课是科任课,孩子们还要排队去操场,或者美术、音乐教室,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而且,我们要求老师至少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老师往那一站,孩子们就没有放松的心情了。”古墨说道。

  如何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放学后回到家就是写作业,有时能写到晚上11点,一整天基本没啥活动量,身体素质不行,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了。我那会儿在学校,课间跑跑跳跳,放学了还打篮球,整天不停在运动,短跑啥的都是第一。我优秀的运动基因一点儿都没遗传给他。”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的陈朋是位70后,他的儿子今年12岁,就读于大庆某初中二年级。陈朋对孩子在课间的情况不太满意。

  一个半月前,陈朋要求儿子在校期间也加大运动量,“课间的时候让他出去跑跑步,还带动了他们班里另外一个男生跟他一起跑。”在陈朋看来,学习成绩可以没那么优秀,但是身体素质必须跟上,“这才是一辈子的事情。”

  70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的倪女士表示,课间还是应该还给孩子,“尤其中小学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在倪女士看来,课间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释放学习压力,“孩子之间可以建立友谊,也能锻炼心理素质。我觉得,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

  事实上,为确保学生课间休息娱乐的权利,教育部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针对学校、家长关注的安全问题,在4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教育部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减轻或者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受到意外伤害的后顾之忧。

  对于课间十分钟如何变得“热热闹闹”,目前多地中小学也多有探索。如针对时间有限的问题,天津市教委将课间时间延长,统一将小学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

  北京不少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开发室内活动项目,以丰富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如东城区回民小学为每个班级准备了“民族游戏箱”,里面有羊拐、多米诺骨牌、跳棋、九连环、魔方、翻绳等。东城培新小学则在楼道里设置了图书室,内有图书、毛绒玩具、魔方等,可同时容纳十名左右的学生到里面休息、放松。

  在武汉,光谷第十一小学(武昌实验小学光谷分校)则通过建滑梯、“零拖堂”、教师执勤等多项举措保障“活泼、有序”的课间十分钟。

  “生动活泼、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青少年该有的样子。即便空间有限,也不能把孩子束缚在课桌上写作业或者在教室里发呆”,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看来,让课间不再“静悄悄”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责任担当和高质量管理,“校长重视了,科学调整课时安排,强化安全管理,有序组织活动,可以让课间充满活力。”

  超六成学生希望课间能出去玩

  新京报讯 (记者杨菲菲)近日,就“课间十分钟”话题,新京报记者通过微信、微博以及线下等多渠道,对在校中小学生和其家长分别开展了相关调查,三百余名家长和中小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超7成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关于课间活动有相关规定,如不准在走廊内奔跑和不准在教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课间主要是外出喝水、上厕所,或者在教室内看书、写作业。

  课间为何“静悄悄”?在调查中,不少家长认为,校方出于保证安全、提高学习成绩、便于教学管理等原因造成的,也有家长表示有现实因素的制约,比如,十分钟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去操场活动;学校场地有限,学生数量多,没法开展课间活动。

  新京报小记者对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在校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填写问卷的学生年龄段集中在10至12岁。调查数据显示,近三成学生对目前的课间安排不满意,65%的同学希望课间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自行走出教室,自由玩耍。

  对于目前孩子不能在课间充分运动的情况,不少家长表示担心。超七成家长认为,课间不充分运动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缓解压力。不利于培养运动习惯和容易造成视力下降也是家长担心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好“课间十分钟”?75%的家长认为,课间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超六成家长认为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一半家长认为学校可以探索在室内、走廊也可以开展的课间活动,超四成家长认为可以延长课间休息时间。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宝华里小学等校新京报小记者站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杨菲菲 冯琪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搜索导航右侧广告位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国都市信息网(www.chinadsxx.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 网络视听许可证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都市信息网站信息来自互联网,请谨慎采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撤稿,合作 请联系编辑部 QQ:709930867 电话:010-88057186 核实后处理

    中国都市信息网 版 权 所 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40089号-1